空氣污染評價標準具有誤導性
日期:2024-04-02 來源:
中國的空氣質量報告誤導了公眾對污染狀況的認識,使政府能夠不作為。中國室外空氣污染每年導致前年有120萬人死亡,致使預期一共壽命減少2500萬年。專家估計生活在“高污染”城市致使預期壽命減少3年,比住在潔凈城市(比如亞利桑那州圖森市)的居民,大約每一年呼吸減少12天,生活在“中度污染”城市致使預期壽命減少1.6年,大約每一年呼吸減少6天。令人震驚的是,去年參加空氣排名的74中國城市,污染水平都屬于“中度”,而且超過75%的時候屬于“高度污染”。
然而,根據超過15年未修訂的中國《空氣質量指數(AQI)技術規(guī)定》,這些高于“中度污染“的城市在中國能達到365天的空氣質量優(yōu)良。即使在北京,細顆粒濃度接近“高度污染城市”的兩倍,根據該規(guī)定,平均一周只有有一天的超過中度污染。中國的民眾非常想知道空氣污染對人體健康到底有什么影響,什么時候應該采取防護措施,比如戴口罩?,F在人們可以通過手機應用程序和網站查看空氣質量報告,有3款手機程序下載次數超過100萬次,盡管如此,人們還是不明白報告與別的報告評估中各項指標的含義。
有些手機程序和網站提供的是美國大使館發(fā)布的評級,依據是每小時平均的污染物濃度以及美國空氣質量指數和健康等級評估;有的則依據于中國的空氣質量指數和健康等級評估;還有的則把兩者結合在一起,如使用美國的空氣質量指數和中國的健康等級評估。有一款很流行的手機程序錯誤地將中國的健康等級評估與美國的等同起來,其英文版的報告使用了美國環(huán)保署的評估,但中文版卻使用了中國的評估,其實二者有巨大的差異。難怪公眾會困惑不已。
根據中國的官方報告,2013年北京有307天空氣質量等級在良及以上。然而北京整的細顆粒污染物年均濃度為90.1毫克/立方米(按照美國大使館報的數字年均為103毫克/立方米),是世衛(wèi)組織指導標準的9倍多。甚至在污染物濃度達到世衛(wèi)組織標準15倍的時候,官方評級依然是“良”。還有12個城市污染比北京更嚴重,如河北省邢臺市的年均污染物濃度為155毫克/立方米。在一些國家,“輕微污染”是指當天的污染程度低于年平均值,但在中國,這卻意味著污染程度達到年均值的3倍,世衛(wèi)組織標準的11倍。
遺憾的是,自1997年中國開始發(fā)布空氣質量報告以來,一直未確定標準。至少北京對年均污染物濃度的報告情況還不如15年前。1997年,北京發(fā)布了每個監(jiān)測站的污染物濃度的年均值,后來卻沒有再這樣做過。中國現行的《環(huán)境空氣質量標準 》雖然大大超出了世衛(wèi)組織認為安全的水平,但對中國現在的發(fā)展狀況可能還是適用的。但面向公眾發(fā)布的報告的依據應當是空氣質量對人體健康的影響,而非依據一個法定標準。
空氣質量指數制定的初衷是幫助公眾了解污染狀況及其對健康的影響,但現在不同的測量標準和評價反而使公眾更加困惑。由于測量指標很多,1976年,美國環(huán)保署制定了統(tǒng)一的美國國家空氣質量指數。中國1997年開始發(fā)布空氣質量報告時也制定了一套相似的指數,不過其健康等級評價跟美國的還是不同,比如,美國“不健康”這一級在中國被稱為“輕微污染”。
美國與中國空氣質量指數的范圍為1到500,并根據對人體健康的影響給出定性評價??諝赓|量指數是根據5種污染物的單一指數值形式確定的,即:顆粒物(PM2.5和PM10)、臭氧(O3)、一氧化碳(CO)、二氧化硫(SO2)和二氧化氮(NO2)。空氣質量指數等于其中大的一個。根據中美分別制定的標準,當質量指數達到不健康水平時(>150),所有人都應該減少戶外活動,達到有害水平(>300),所有人應該避免一切形式的戶外活動。2008年起,美國大使館開始在推特上發(fā)布每小時和每天的顆粒物濃度及健康等級。美國在上海、成都、廣州的領事館也開始發(fā)布報告。
美國以PM2.5的年均水平來給出短期內污染物濃度的健康影響。因此,1999年開始發(fā)布PM2.5值時,PM2.5年均15毫克/立方米、即空氣質量指數50被定為健康的標準,也就是長期呼吸這樣的空氣是安全的;空氣指數為150即“不健康”的濃度則為PM2.5日均65毫克/立方米。
空氣質量指數位于150~500之間的節(jié)點值與PM2.5濃度基本呈正相關。質量指數為500,即“非常有害”時,PM2.5濃度當時暫定為500毫克/立方米,此后沒有再修改過。而中國的規(guī)定則為,空氣質量指數100對應為PM2.5日平均濃度75毫克/立方米。PM2.5是中國的主要污染物,不過近來不斷增長的二氧化氮(美國大使館未監(jiān)測該指標)和高臭氧濃度也開始引發(fā)關注。
中國民眾開始對嚴重的空氣污染表示憤怒,這促使政府修訂監(jiān)測及發(fā)布體系。不過也有人抱怨——包括中國政府——美國大使館單一站點的監(jiān)測數據不足以代表整個城市的空氣質量,污染物濃度每小時的平均值也不能與日平均值相互比較。
美國大使館和中國政府的報告都是基于日均和小時平均兩種濃度值,但美國大使館還根據前一小時的平均值給出空氣質量指數和評價,并注明“如果此濃度持續(xù)24小時”。由于中美的顆粒物標準和空氣質量指數都是基于24小時的平均濃度制定的,因此中國政府等批評美國大使館根據一個小時的平均值來發(fā)布質量指數,而中國則是根據前24小時來計算。
但在美國,這種小時的平均值也很重要,美國環(huán)保署就用各地的小時平均值來計算質量指數并發(fā)布在AIRNOW這個網站上。雖然計算時會用到幾個小時的數值,但近一個小時的值所占權重大,為50%,次近的占25%,再前一個小時的則為12.5%,以此類推。
美國大使館使用近幾個小時的濃度值來計算質量指數,可以避免霧霾被風吹散的情況下高估污染程度。如果空氣質量顯著改善,公眾就可以很快知道戶外是安全的。
美國并沒有基于小時平均值的標準,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細顆粒物年均標準已經可以衡量長時間或暫時暴露于PM2.5中的健康影響。將年均濃度控制在較低水平,已足以避免日均或小時平均的高值。
美國將PM2.5年均值標準降低到了12毫克/立方米。美國大使館監(jiān)測的2013年北京年均PM2.5濃度為103毫克/立方米,是美國標準的8.5倍(北京其他地區(qū)的污染程度更為嚴重)。美國近期修訂的標準還強調了在公路旁設置監(jiān)測點重要性,因為“很大一部分居民住在主干道附近,這些地區(qū)才代表了環(huán)境空氣質量”。這與美國環(huán)保署1976年制定標準的指導原則一致,即“為了使誤差有利于保護公眾健康,質量指數計算時應該以污染程度高的監(jiān)測站數據為依據,假定未取樣的地區(qū)污染程度與此相同” 。
歐洲以細顆粒物濃度的小時均值評估空氣質量,也在道路附近監(jiān)測,當其顆粒污染物濃度標準不及美國和中國“有害”等級的一半時,被認定為“嚴重污染”。美國華盛頓和蒙大拿州也制定了以顆粒物濃度小時均值為依據的報告系統(tǒng),規(guī)定超過340微克/立方米即為“危險”,超過200毫克/立方米為“非常不健康”。華盛頓州政府認為,美國的國家空氣質量指數未能準確反映空氣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決定將“危險”等級的日均值定為135毫克/立方米。美國環(huán)保署的科學家也建議將國家標準中“危險”對應的PM2.5濃度200毫克/立方米降低—即提高標準,但由于農業(yè)部反對未能修改。
鑒于空氣污染嚴重,美國大使館和領事館提供的接近實時的空氣質量報告和健康影響非常有助于公眾控制暴露在污染空氣中的時間。中國亟需修改15年前制定的具有誤導性的空氣污染評價標準,恢復各監(jiān)測站的年均濃度值的報告。